Ta关注的话题

还没有好友过话题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6651724 其次,孩子接受能力差、理解能力差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。 我们需要用耐心、忍心、仁心、苦心、爱心来帮助孩子学会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技能和技巧,要多理解多照顾,要及时正确正面地对孩子进行评价,肯定其点滴的成功之处,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,这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。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6651724 孩子学习习惯不好,做事散漫怎么办?首先,你希望孩子怎样,就说孩子已经怎样了。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,就说孩子已经有了这样的品质。比如,希望孩子爱学习,就说孩子爱看书,爱问问题;希望孩子记忆力好,就说孩子看两三遍就记住了等等。千万别说孩子“没有记性”,“笨头笨脑”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的开花,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。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我的责任,讲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。人生而有责,采用片段组合的形式,展现生活中人们尽责任的故事。人们生活的世界上,有很多应尽的责任,正是因为这些责任,人们才生活得更美好。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分享图片psbCA7KV1NJ 升旗仪式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分享图片psbCAD5MNPH 新年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一、在家庭教育中,最常用的方式是交谈。交谈的质量,跟交谈的艺术有密切关系。      交谈,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,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娓娓谈心。交谈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,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、孩子是感兴趣的。交谈之前,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,然后,再把自己高于孩子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。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,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。单纯的家长讲、孩子听,没有反馈切磋,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。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,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,使孩子反感生厌,则更是不可取的了。      交谈的艺术,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方式的运用上。一般地说,家长和孩子双方在情绪不佳时,特别是在气头上,不要交谈;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,不要交谈;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,请不要做批评性的交谈;在饭桌上,在孩子睡觉前,也不宜做批评性的交谈。家庭教育的特点是“遇物则诲”,所以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,一切从教育的需要,特别是教育的效果出发,以孩子能接受为准则。交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,如漫谈式、调查式、激励式、严肃批评教育式等都可采用。其中的漫谈式,即不拘时间、地点、内容,海阔天空、轻松愉快地交谈,常常是孩子欢迎交谈方式。      成功的交谈,似春风化雨,孩子是会受到教益的。      二、跟孩子一同活动的艺术      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,跟孩子在一起活动,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之一。      在生活中,家长跟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。      跟孩子一起去野外游玩。大自然是美的:春天的百花,夏日的蝉鸣,秋季的落叶,寒冬的白雪,对孩子都会有无穷的吸引力。家长掐着时令带孩子郊游,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会带给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,唤回家长对童年趣事的回忆。共同的心境和语言,使长幼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,多少教育内容都可以在此时此刻进行。      跟孩子一起去参观游览。假期若能带孩子到外地旅游,孩子是最开心的。那些名胜古迹和各种展览都值得去看一看。游览时,若家长能做精辟的讲解,孩子是最为佩服;如显知识不足,则会迫使家长去翻书查资料,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。      跟孩子一起上街购物。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跟家长逛商店,顺便要点民爱之物,家长可乘机介绍商品知识,灌输勤俭持家的道理。孩子长大一点了,可以为家、为自己购物,家长陪着当参谋,边买边谈,边看边谈,边走边谈,两代人之间相互没有戒备,是教育的好机会。      跟孩子一起娱乐。晚饭后,节假日,一家人各展特长,吹拉弹唱,谈天说地,让家庭充满欢乐的气氛,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。      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内容很多,共同活动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沟,融洽感情,寓教于乐活动之中,让家庭教育在欢乐、亲切、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。      三、表扬、奖励的艺术      对孩子进行表扬、奖励也是很有学问的。      表扬、奖励孩子,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;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,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,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,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,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。      孩子改选履行了父母的要求、希望,可以给予表扬、奖励;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,虽只是苗头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分享图片b 学生的集体照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让孩子真心快乐是教育根本: 大家知道不知道,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快乐?这个问题,看似简单,但能真正回答的朋友,并不是很多的。现在的儿童教育,对孩子的“约束”过多,什么都按照****的“标准”来要求孩子,你想,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长,他们会快乐吗?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快乐,其教育一定是失败的,孩子只是迫于家长的“淫威”,被迫屈从而已。      关于给孩子立界线,这是非常正确的。让孩子从小有一个良好的规矩,也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的内容。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“为人”教育,也牵涉到孩子的模仿和学习,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积极**。对孩子的教育,一定是要“活的”教育,教育的难点也是在此的,这也是为什么对儿童教育,不能完全规范化的重要原因。      可是,想要让孩子有界线,就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,灌输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。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的是,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,对同一个“界线”而言,环境变了,条件变了,时间变了,事情变了,父母的要求就需要做对应的调整。如果你不知道变化,就是一种死教条。界线是为孩子教育服务的,但教育不是为界线服务的。      我假设一个场景,大家仔细看看有何区别,同时,也注意一下这三个妈妈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?      场景:几个孩子到你家玩,孩子们在玩做饭的游戏,玩的是不亦乐乎。最后他们拿玩具做了一个大蛋糕,兴奋地唱着“生日快乐歌”,给玩具娃娃过生日。场面上,家里已经是乱的一塌糊涂,连一些生活用品都参与进来。这时你刚回家,你的孩子热情地邀请你来“蛋糕”前做客。对你而言,是平时是比较爱整洁,且要求孩子也是这样的。      妈妈1:当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乱的物品时,马上皱起眉头,要求孩子先整理得干净点。      妈妈2:当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乱的物品时,马上皱起眉头,要求孩子玩过以后,一定要整理得干净点。      妈妈3:当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乱的物品时,什么话也没有说,高兴地参与孩子的游戏。但孩子结束游戏后,提醒孩子收拾整理。      从妈妈的角度来看,要求孩子做的一样,孩子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的,但从儿童教育上讲,上面3个妈妈的做法却千差万别。有朋友能看出其中的差异吗?也许有朋友说了,既然最后的效果一样,那不是也达到了教育目的,何必再去想这其中的差异?当然,如果你认为儿童教育只是追求孩子学习的“结果”,我也无话可说了。  认为上面三个妈妈的做法,差别不大的朋友,基本上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,总是以****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,只强调结果,而忽视教育的过程。按照我井�**碌母鋈艘饧谌雎杪枳龅淖詈茫渌礁雎杪璧淖龇ǘ加形侍猓淙坏诙雎杪枭晕⒑靡坏恪F涓镜牟钜欤强疵娑岳嗨频暮⒆游侍猓杪璧氖咏谴邮裁吹胤娇础�      好了,我们换一个角度,看孩子都是什么感受:      孩子1:听到你的指责,孩子们的笑容僵硬在脸上,他们慌慌张张地捡起地上的物品,刚才兴致勃勃、热闹的场面,烟消云散了。也许,游戏就到处结束了。      孩子2:听到你的指责,孩子们的笑容僵硬在脸上,虽然游戏还会继续,但孩子们游戏的积极**明显不如刚才,只剩下了机械地玩,还不时用眼神瞟向你,不知你还会指责什么。      孩子3:孩子的游戏得以继续,他们会兴奋、欢乐、热闹。但游戏结束后,由于你的参与和提醒,孩子会乐意整理。
  • 马建英
    马建英 如何磨练孩子的心性?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,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,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,让孩子明白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。当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,应当及时给予表扬,强化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