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中看历史

2013-03-27 22:24评论(0) 浏览(169)

 ??电影中看历史

八小时之外,朋友们喜欢怎样打发时间?看电影?听音乐?还是看八褂新闻?我喜欢看电影,看娱乐新闻(可以减缓工作压力,彻底放松自己)。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,经济发展水平低,文化不发达,看电影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,尤其是在农村。一部过气的黑白片能连续放上N年,所以我有幸赶上了看黑白片的尾巴。从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、《柳堡的故事》、《冰山上的来客》到后来的彩色片《小花》、《沙鸥》再到《甲方乙方》我都看过。从焦裕禄到孔繁森,王进喜到杜拉拉,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到紫禁城影业公司,大约可以看出经济水平和国人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。

先说五十年代,建国之初,新旧社会两重天,人们的这种喜悦,幸福的心情在电影创作上充分表达出来。基调明朗、轻快、朴实,多为歌颂共产党、描绘革命成功的喜悦。所以就有了《柳堡的故事》中李进和二妹子的爱情故事,阐释了只有人民解放才有个人真正的幸福这一主题。里面的歌曲《九九艳阳天》旋律活泼、充满地方风情和民歌情趣,至今传唱不衰。

六七十年代,被人称作犯集体精神病的年代。中国人看什么样的电影?中国的新闻剪报;越南的飞机大炮;朝鲜的哭哭笑笑;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;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。形式保守、内容单一。就看这呀,惨了点是不是?讲究根正苗红的年代,革命思想那叫一个纯洁。怎么能让那些资产阶级的情呀,爱呀的污了革命群众的眼睛。那时的人们老是神经过敏,害怕一不小心触及底线,变成反革命,创作时总是“一颗红心向太阳”。于是便有了阿庆嫂、杨子荣的等人物的光辉形象。保守、僵化、假大空。人物形象脸谱化,好人都是高大全,坏人一路坏到底。

八九十年代,改革开放,这一时期的电影我看过《小街》、《小花》、《沙鸥》、《人生》等。最喜欢的是《小花》,一是因为演员演得好,唐国强、刘晓庆、陈冲;二是李谷一唱得好,《妹妹找哥泪花流》、《绒花》都是经典;三是影片富有人情味儿,母女情、兄妹情,战友情,没有了文革电影为政治服务的导向,感情真挚、质朴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还电影的本来面目,回到了真正的纯真年代。《沙鸥》、《人生》则是反映了年轻人几经挫折,追求人生幸福的价值观。

二十一世纪,现代社会,工作压力大,节奏快,总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。国人的思想更加开放、活跃。我看过最搞笑的电影《甲方乙方》。至今还想着刘蓓光辉的地主婆形象(呵呵)。这一时期的电影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,从八一制片厂到“紫禁城影业公司”,商业性更浓。一部分影片纯粹是迎合国人的娱乐品味儿,以赚钱为目的。所以什么贺岁片,海外大片,扑面而来。搞笑、惊险、刺激。你不能说这种现象低俗,它确实满足了人们减缓压力,释放紧张情绪的要求。当然还有徐静蕾的《杜拉拉升职记》,它反映的则是新时代“白骨精”(白领、骨干、精英)丽人的生存法则。先生存、后理想,蛮干不如巧干、EQ远比IQ重要。你具备这种潜能了吗?《山楂树》、《幸福像花儿一样》这类题才最近特流行吧!阳光、纯粹的爱情,反映的是浮躁、喧嚣的年代人们对虚伪的厌恶、对纯真的渴求。

年龄不够老,看得不够多,专业不够强,纯属个人兴趣,看过之后笑笑,也算是打发您的业余时间了。

 

后一篇:
笑话中看历史
分类:
私密博文
分享到:
分享 转载(0)
0 喜欢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