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小学语文老师要读的书——《亲爱的汉修先生》

2016-03-01 11:16评论(0) 浏览(61)

一本小学语文老师要读的书——《亲爱的汉修先生》

《亲爱的汉修先生》是一本很薄的书,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男孩鲍雷伊。他学习不是很好,没有什么特长,不喜欢写日记,也不喜欢做作业,常常会写错字,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。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班里绝大多数的孩子。鲍雷伊喜欢一本名叫《狗儿快乐秘诀》的书。因此鲍雷伊在老师布置阅读周给作家写信时,他选择了这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。

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展示了鲍雷伊心灵的成长,同时也对我们如何指导写作有很大的帮助。我们不得不提到亲爱的汉修先生,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。鲍雷伊是一个很讨厌写作的孩子,一开始他写给汉修先生的信,只有28个字,而且还有错别字。汉修先生在回信中给鲍雷伊提出了10个问题让他回答。1、你是谁?2、你长什么样子?3、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?4、你住在哪里?5、你有宠物吗?6、你喜欢上学吗?7、谁是你的朋友?8、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?9、你有什么烦恼?10、你有什么愿望?我们不得不佩服汉修先生的高明,这些问题让鲍雷伊感觉有话可说,在一次次回答问题中,锻炼了写作的能力。

反思一下我们的写作教学,学生还没有下笔,我们就开始提醒学生,一定要注意语言通顺,还要中心突出,还要注意首尾的呼应,还要注意文章的思想性。。。。。。这些条条框框限制,使学生举笔不定,所谓的好文章即使语言华丽也常常缺少鲜活的生命力。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,首先是一种表达的需要,如果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,真是让人感到悲哀。这让我想起了网上流行的作诗的程序软件,只要输入几个关键字,2分钟就可以成就一首据说还不错的诗。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写作的任务而写作的的话,岂不是也成了机械的程序,只是反应不如电脑快捷而已。鲍雷伊写信求教汉修先生写书成为大作家的秘诀。汉修先生建议他养成记日记的习惯,一开始鲍雷伊感觉大脑一片空白,无从下手,汉修先生就建议他写日记的时候假装自己是在给某个人写信。因为鲍雷伊曾经写了很多的信回答汉修先生的问题,所以他的日记就成了写给假想的“汉修先生”的书信。汉修先生还让鲍雷伊多听,鲍雷伊就把和妈妈谈话的内容一句一句记下来。会听才会写,对话最能展现人物不同的个性,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写作的素材,也锻炼了观察的能力。鲍雷伊的日记越写越长,后来他不需要把日记当成是假装写信给汉修先生了。他已经学会把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。他的关于大桦斑蝶的描写精彩极了,他的作文《卡车上的一天》因为很诚实地写出了自己熟悉的事情和质朴的情感,还获得了年度小作家征文比赛荣誉入围奖。这些都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很多的启示。

这本书看似非常简单,实质折射出许多我们一直没有使用的理论。比如关于写作中“我”的理解。我国中小学生不喜欢写作,经过笔者近几年的研究,发现最关键的就是中小学老师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认识“我”,使用好自己。中小学生写文章,特别是小学生,所写的事都是自己的事,汉修先生不让鲍雷伊写虚构的事,小孩子应该写真实的事,其目的就是引领雷伊,用心写好“我”,把“我”的世界写到永久。这本书翻译成汉语版,总共1272句话,但共使用“我”1096次。我想从这些数据上,看当下的中小学写作课堂,对“我”研究太少、使用太“少”、不会使用“我”的观点,就能帮助我们找到原因。在第三章一开始,雷伊说他的妈妈告诉他:“一辈子都要使用我的脑袋”,总觉得,当前的中小学生写作,在自己的脑袋使用上,的确开发的也不足。重视“我”,我们的确问题很多,相信众多老师有着一致的认识。用自己的手写自己没有理由不去写,也没有理由写不好,这本书恰恰就告诉我们这一切。

这本书跨越的时间挺长的,从二年级一直到六年级,给汉修的信是26次,自己写的日记是33次。59次的文章,看得出一个孩子的变化,并且是非常清晰的变化。当下,好多老师不知道孩子的变化,事实上孩子在变化。如果我们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,把每个孩子所说、所写变成一本书,以类似的这种方式为每位学生做成一本书,相信每位老师都会发现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变化。但这一切,没有多少学校老师做过。学生六年的作品很少有保存好。虽然这本书根本没有讲保存这两个字,我想作家创造这样的作品,我们是可以读到这一思维的。所以,我国中小学老师就不会有这样的书产生,大多数的作家因为不是从事教育职业,因为没有这样的实践,所以,我国作家也没有这样的好作品出现

分享到:
分享 转载(0)
0 喜欢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