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转]为什么课堂听懂了,做题总出错

2015-12-28 19:14评论(0) 浏览(54) 转自:曾婷

为什么课堂听懂了,做题却总出错??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上课能听懂,但是课后自己却不会解题,这是什么原因呢?是老师上课有问题还是学生听课有问题呢?有何破解办法? 一、教师方面 学生“能听懂课,不会解题”的原因反应在老师的备课、上课、辅导、改作业等各个环节。 一是讲课方式、教学方法上。老师讲课时,采取灌的方式,往往是老师主动地讲,学生被动地听,老师把所有的步骤、思路都讲出来了,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、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,学生所谓的“听懂”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,而不是抽象的解法(只知道这一题是这样做,不知道这一类题该怎样做),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,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。 二是老师的素质、教学水平、责任心上。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,偏爱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。三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,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。具体来说: 1.不全面了解学生具体情况 在学校里,一个老师带几个班,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,老师不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,甚至连有的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。老师不了解学生,在上课过程中,没有联系学生实际,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、想法上课,而忽略了学生,学生的思路当然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,所以课后无法独立做题。 2.教学不得法,不能因材施教 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,不能因材施教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,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。老师在课堂上解题时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,好像讲得头头是道,可是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,学生就会听得头晕脑涨,结果只是老师懂、会解题,学生还是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。 3.课后督导不到位 老师辅导不到位,布置的作业检查不落实、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,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。课后辅导是督促、检查学生学习任务落实到位的重要一环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趣。 对策 始终坚持小班教学,精心研究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,思维习惯。运用启发式教学,依据学生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,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采用典型例题,提炼方法。习题设计有针对性、层次性、灵活性、应用性。作业当堂当面批改,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与缺点。 二、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预习、听课、作业、复习各个环节。一是学习的主动性、计划性不强,所学知识一知半解。二是缺少学习方法,没有勤学好问、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。三是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,缺乏学习的兴趣。具体来说有下列情况: 1.课前不预习,被动听课 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,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,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,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,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,被老师“牵着鼻子走”,打无准备之仗。 2.听课时精力不集中,缺乏思考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,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。既不预习又不认真听课,当然就无法掌握老师传授的方法。 3.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把作业当成负担,做作业急于完成任务,没有认识到做好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。学生在做作业、解题时,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,对于推理、计算的严密性、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。 4.不懂装懂,自欺欺人 学生能“听得懂课,不会解题”的原因,是对“懂”的理解上有误,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,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,自己想不到的地方,老师讲课时有提示,有诱导,能想起来,认为自己懂了。同样的问题,没有老师的提示,就不能想起来,说明学生的“懂”不是真“懂”,爱面子,不愿说不懂。 对策 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,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。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愿学习,这是对孩子最大的误解。平心而论,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是积极向上的,都有着强烈的自尊,都想成绩好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,动力不足,是因为一些教育方式不科学。只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,充分尊重学生,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。这种潜能一旦爆发,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,提高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

分享到:
分享 转载(1)
0 喜欢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