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级学生心里健康的培养

2016-11-25 16:12评论(0) 浏览(48)

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,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。“以人为本”的素质教育,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,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,培养学生乐观、向上的心理素质,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。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,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呢?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
1、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。

学习生活要有节奏,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。如按时上学上课,按时就餐,按时参加学校、班级各项活动、按时放学及时回家。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,在校尊敬老师,友爱同学,助人为乐,热爱学习和劳动,遵守校纪校规,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,做到劳逸结合。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,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,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,形成一种自觉性,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爱,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。

2、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。

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。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,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,会有竞争,也会有压力,更会有失败。要教育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,培养自制能力,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,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,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;这就是我们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。

3、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。

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。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,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。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,渗透感染的力量,最容易为小学生所感知、仿效和接受,成为小学生行为的指南和方向。因此,作为班主任,我们要十分重视班风建设,经常举行班会活动,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、向上、友爱、创新的班集体,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。

4、家校配合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。

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,家校达成共识,协调教育方法,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。我们要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,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。通过开家长会,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,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。专家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、内容与操作方法,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。通过家访,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,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,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。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,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,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。

 

分享到:
分享 转载(0)
0 喜欢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