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转]集体备课后的“适度调整”

2015-02-03 23:03评论(0) 浏览(59) 转自:王铎

集体备课后的“适度调整”

 集体备课,是教师备课的一种形式,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。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才能,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、优势互补,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;有利于缩小同级不同班级的教学成绩的差距,从而整体性、大面积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,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合作执教意识,凝聚教师的工作合力,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。

 现在,许多学校都强化了集体备课,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。然而,在集体备课之后,不少教师就根据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去上课,完全忽视了班级学生、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差异因素,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太理想。不可否认,集体备课有利于分享集体智慧,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、共同提高。但是,集体备课并不能完全代替个人备课。从实际效果来看,集体备课之后还需要进行“适度调整”,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反思,这样才能做到既分享集体智慧,又体现个人特色。集体备课后的“适度调整”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l.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整。众所周知,集体备课针对的是一般学生,并没有做到从具体班级、具体学生的实际出发,而我们上课的对象恰恰是具体的学生。因此,集体备课后,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修改: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,有没有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境,设计的学习活动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本班学生,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等等。如此“调整”之后,才能使后续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
2.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。教学过程是教师、学生、教学内容、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的整合过程。在这样的“生态环境”中,常常会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而且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、经验进入课堂,也使得教学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。集体备课后,教师需要根据本班的特点,做些再思考和再加工。在实施教学时,教师应根据课堂环境即班上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,同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和时间做出相应的改变,灵活地采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,时刻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,让集体备课的“众人智慧”随着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。只要学生参与了、收获了,课堂就会焕发生命力,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。

3.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进行调整。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而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自已的教学风格。集体备课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手段和途径,而不是束缚他们手脚和思维的镣铐。由于年龄、性格、性别、兴趣、特长、知识结构、社会阅历等因素千人千面、各不相同,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必然是丰富多彩、百花齐放,因而给学生以多样的生活感受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有必要根据自己的“特色”,认真对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来一次“扬弃”,以体现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。

分享到:
分享 转载(0)
0 喜欢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