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转]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分析及纠正方法

2015-02-03 23:04评论(0) 浏览(65) 转自:王铎

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分析及纠正方法

 

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,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学习数学的基础。小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,教师必须找出错误的原因,有针对性的预防,纠正计算错误,提高教学效果,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。

   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由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构成的。

    一、知识方面的原因

    这属于实质性错误,主要因为学生对概念法则不理解所致,也可能是由于负迁移造成的。掌握法则是学生进行正确计算的基础,如果学生没有对法则的真正理解,就不可能进行正确计算。

    例如学习小数时,有些学生常常模仿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,根据位数的多少来辨别小数的大小,出现如0.5<0.45、4.39>4.4等错误。而2600÷600=4……2这种错误则反映了学生的数值概念比较模糊,应用“商不变性质”去计算除法时对余数相应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。还有 这种错误主要是受整数加带分数计算的影响,这是由负迁移带来的消极影响。

    另外,口算不熟或笔算不准等,也是导致计算出错的原因。

    二、心理方面的原因

    学生不是不会做,而是由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错误,与感知、情感、注意等因素有关。

    1.感知方面(不认真导致的错误)。

    例如抄错题,尤其是遇到应用题更易出现错误。如题目中有“用了2.00元钱买一支钢笔”学生却抄成“用32.00元买一支钢笔”。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,具有较强的选择性,往往忽略对全面整体的认识。

    例如25×4÷25×4=100÷100=1这个错误是由于学生习惯“凑整”而忽略了运算顺序。

  2.情感不稳定。

  计算题数据较大,外形过繁时,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,表现为不耐烦,不认真审题,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,从而导致错误出现。

    3.注意力不稳定。

    小学生进取心强,好表现只求快,不求质,结果丢三落四。

    4.思维定势干扰(负迁移的原因)。

    例如: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,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将小数点对齐,而是将小数末位对齐,这是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影响,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。

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初学带分数减法时,分数部分不够减,要从被减扰的整数部分借1,有些学生受整数减法计算法则干扰,不管题目中被减数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,一律借“1”当“10”,进行计算。

    以上种种造成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,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。

   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,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,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,搞清错误的原因,为什么错,有多少学生错,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、原因和范围,作具体分析,对症下药。

    1.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状况,对因不认真而出现的错误,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,同时要提出改正方法,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逐渐消失,例如:学生交作业前注意检查,在上课时随时提醒,批改作业时用醒目的符号标出等。

    2.注意力不稳定,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做事严肃认真,一丝不苟,懂得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的道理,其次要选择好作业典型范例让学生效仿,逐步养成良好习惯。

    3.对于概念不清,计算法则不理解的实质性错误,教师仅指出错误是不够的,需要详细解释和说明,进行查漏补缺,设计针对性练习,直到理解和正确应用为止,对错误进行分析和解释,使学生明确错误是如何发生的,不仅对计算错误的学生有帮助,对计算正确的学生也有积极影响。

    4.对因负迁移而引发的错误,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对比教学,安排对比性练习以及变式练习,以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。

  如:

  例:根据5145÷49=105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商。

  51.45÷4.9  5.145÷4.9  51.45÷0.49  0.5145÷0.49

    5.要加强口算,重视笔算,提倡简算,学点估算。这都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。

    计算题千变万化,在多思善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,在多思善想中力争方法合理、灵活,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,及时纠正错误,有效防止错误,进行有目的、有步骤的长期训练,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。

分享到:
分享 转载(0)
0 喜欢

评论